首页 > 靠谱的专业课考研机构 > 中山大学古代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方法(中山大学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)

中山大学古代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方法(中山大学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)

2024-04-20 作者:gong2022





原标题:中山大学古代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方法

上次给大家分享了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的复习要点,不知道大家看完了有没有一丢丢启发呢。感觉大家的文学史应该是学得不错的,每个人应该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,一般来说这门课会开四个学期,学了这么长时间,应该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。我的方法不一定好,不一定每个人都适用,权当参考吧。

这次给大家分享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复习要点,依然会列出需要阅读的教材、原著,以及重点知识清单。


复习资料



教材


《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》上下册 (王运熙,顾易生主编,复旦大学出版社)

《中国历代文论选》一卷本 (郭绍虞主编,上海古籍出版社)

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 (郭绍虞著,商务印书馆)

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》 (张少康著,北京大学出版社)


原典及其它辅助资料


《文心雕龙今译》 (中华书局)

《诗品》 (上海世纪出版集团)

《人间词话七讲》 (北京大学出版社)

《姜斋诗话》 (繁体竖排无标点影印版)

还有很多原典,这里也不一一列举。


读书方法


蓝色字部分是我自己看过的,黑色部分我没看过,但认为是比较好的,一并给大家推荐。总体来说,跟文学史相比,文学批评的书比较少,但如果要全部吃透,绝非易事。

文学批评这门课,在一些学校里是专业选修课,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学到。我查找了我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安排表,没有发现开设这门课,认识的一位朋友告诉我,这是他们的选修课,但如果考研会考到这门课的话,对一些同学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,首先他们可能没学过,其次就算学了可能也学得不深。我自己在看书的时候,刚看前面的一两章,觉得很难懂,想去蹭课但又没时间,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,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理解,后来就有不少收获。


《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》


上下册一共一千多页,内容繁杂,不易掌握,而且书中的分析我觉得有点简单,不算深入,这时候就需要配合文论选或者文学批评原著来理解。这套书我前后看了差不多有四遍,先把它们读薄,再慢慢读厚。

也就是说,最初的一两遍,看过了要学会提取书中的重点内容,这样一千多页的教材就被浓缩成了几百页;然后根据重点知识阅读文学批评原著,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每句话的时代意义,得出自己的理解,这样一来几百页的知识点就被重新解读成丰富而深刻的"新书"了。先来说说怎样把书读"薄"。



图:中山大学校景

把书读"薄",就应该做好笔记。复旦版的批评史,内容还算条理清晰,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小标题,小标题往往概括了以下几大段甚至是几页书的主要内容;其次要注意书中对作品原文重点词句的解读,比如"风骨"这个词的含义,刘勰是怎样认为的,钟嵘又有什么见解;此外还有不同文学家之间文学观的对比,比如司马迁的"发愤著书"说、韩愈"不平则鸣"和欧阳修"穷而后工"观点之间的比较,乍一看好像意思差不多,深究起来其实各有侧重,不尽相同,在阅读教材中的相关论述时,最好能结合三位作者的原话来理解他们的观点。比如,司马迁的"发愤著书"说在他的《报任安书》和《太史公自序》里都有提及,建议大家回顾原文,另外还要注意作者的生平经历,写作背景等,文学研究注重"知人论世"。

以上是我第一遍读书的时候所做的。读第二遍的时候,我把教材中的这些重点知识提取出来,并输入电脑里,然后打印出来,留着冲刺的时候用。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我从8月底开始,一直持续到考前50天,也就是11月初,总算完成了第二遍。一千多页的教材,被我整理成了230页的复习笔记。

第三遍从11月月初到12月月初,我一边看打印出来的笔记,一边翻阅教材和原著中的相关内容,仔细体会文学家们的思想,联系他们的实际创作情况来理解他们的文学观,这样,230页的笔记就被读"厚"了,因为多了一份自己的思考。

第四遍,12月月初到12月中旬,对知识点进行分类,分成重点和非重点,时间很紧,所以只挑重点章节来看,非重点部分全部忽略。文章的最后也会像上次一样,给大家简单"划重点"。


《中国历代文论选》


我用的是一卷本,这套书还有另外一个版本,一共四卷,但要读精华部分的话,其实一卷本就够了。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读四卷本。文论选全书采用繁体字印刷,对学习古代文学是十分有益的。读得久了,功夫也就提升了。这本书共五百多页,郭绍虞先生主编。虽然页数不及复旦版教材,但其中对文学家们的分析相当深刻、精辟,仔细读完,思路会开阔很多。

这么好的一本书应该如何学习呢?我的方法是:背。五百多页的书,要背下来,花费的时间是很长的,我从3月初开始,一直背到10月底,每天早晨一个小时左右,两三个早晨就可以熟背一篇文章,篇幅较短的,一个早晨就能背完。在这七个多月的时间里,我背下了这本书几乎

百分之九十的文章。因为期间还要反复背诵那些比较生疏但又十分重要的篇章,所以花的时间很长。



图:中大校内景色

剩下那些没背过的部分,有些属于日常叙事,不涉及作者核心的文学观(比如白居易的《与元九书》),有些是我本身就比较熟悉的,不需要特意去背(比如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第一回)。总之,对于这本书,除了背,我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大家。学好文学,不能想着找捷径,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。

在每天的背诵过程中,要积极理解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,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上;背完之后再回到批评史教材中阅读相关的分析,会比先前干啃教材的效果好很多。所以还是那句话,读原著背经典。


郭版批评史和张版批评史


这两套书我没有看过,但我认为值得推荐。在阅读文论选一卷本的时候,我就感觉郭绍虞先生的分析十分精到,逻辑清晰,见解深刻,所以他主编的批评史应该是很值得学习的,我目前正打算读。这套书是中华学术经典丛书之一,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读读看,应该会受益匪浅。

张版批评史,理论性更强一些,我看过一份根据这套教材整理出来的复习笔记,感觉这套教材对原著的分析比复旦版更深刻,两者结合来阅读最好不过。


《文心雕龙今译》


《文心雕龙》在批评史上的地位不必多说,它不可不读,而且必须认真读。《文心》采用骈体形式,读起来朗朗上口,但不是每句话都能轻易看得懂,因此要结合字词注解来读,对于一些篇目或段落,更要熟读熟背,比如《神思》、《风骨》、《体性》等等。体大虑周的《文心雕龙》,你值得拥有。背完了经典部分,相信大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与理解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。


《诗品》


《诗品》与《文心雕龙》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,地位也是举足轻重,所以也必须熟读。至于需要背诵的内容,它们基本上分布于"上品"部分,少数在"中品"和"下品"部分(比如陶渊明和曹操)。钟嵘对这些诗人、诗歌的评价大多数时候是比较精要、客观的。



图:中大校内杜鹃

背《诗品》还有一个作用,就是在评价一首诗或一位诗人的时候,需要引经据典的话,可以适当引用钟嵘的观点,作为自己论述的依据,然后据此展开更加详细的分析。所以,背书就是在打基本功,不可忽略。


《人间词话七讲》


这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讲座整理而成的。我从前阅读《人间词话》的时候,对于一些问题一直没有形成比较明确的答案,看过叶先生的解读之后,思路才渐渐明朗起来。比如,什么是"隔"与"不隔",王国维的"意境"究竟有哪些含义等,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叶先生的讲解中找到答案。

当然,对于这样的问题,学者们的看法通常是不一致的,但对于正在学习的我们来说,多吸收一位学者的见解,也就是为自己将来做学问奠定基础。


《姜斋诗话》


其实这本书我主要是用来提升自己阅读古籍的能力的。平时看的书基本上是简体横排,但阅读古籍是每一个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必备的能力,所以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、理解能力,我在图书馆里找来了这本书,并且复印,每天读几页。

特别说明一点,在上一次和这一次的专题里,我都特别强调了背原著的重要性,其实背书的作用就体现在这里了,阅读古籍的时候,因为古籍里没有标点,所以对于一些引用的部分,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、背诵基础,可能很难识别出来,或者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义,无论是原意还是引用意。


小建议


背书的时候要用心,不能机械式地背诵,机械的背诵只能简单地记住文字,而作者的思想往往是体会不到的。所以一定要动脑,积极去思考问题,就像刘勰所说:"积学以储宝,酌理以富才,研阅以穷照,驯致以怿辞"。

对于一些重点的文论,为了加深理解,可以找找相关的论文。比如章学诚的"文体备于战国"、王国维的"一代有一代之文学"等论点,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,而教材里教给我们的东西其实是很浅的,要深入学习,就要多注意学者们的看法。读学术作品,就是在读他们的思想。

我没有简捷的方法可以告诉大家,相信大家学了三年多,应该也知道,学文学本来就没有捷径可走。踏踏实实读书、思考才是最应该做的。


时间安排


跟文学史的复习方法一样,每天最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背经典篇章或段落,这些经典内容基本上都在文论选里。教材可以每天看一两节,这一两节的内容其实很多,能够完全掌握已经不错了,重在理解,不要盲目求快。


重点知识


最后,按照目录给大家梳理一下复旦版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的重点内容,不一定全面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补充。还是建议自己做笔记,自己形成了思路,才容易理解知识,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,不会轻易忘记。


第一编(先秦两汉)


孔子(论《诗》)、孟子("以意逆志"说、"知人论世"说)、老子、庄子、《诗大序》、司马迁("发愤著书"说)


第二编(魏晋南北朝)


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、陆机《文赋》、文笔说、声律论、刘勰《文心雕龙》、钟嵘《诗品》


第三编(隋唐五代)


陈子昂《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》、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、杜甫与《戏为六绝句》、皎然《诗式》、白居易(《与元九书》等)、韩愈("文以载道"、"气盛言宜"、"务去陈言"、"不平则鸣"等)、柳宗元、司空图(韵味说)


第四编(宋金元)


欧阳修("简而有法"、"诗穷而后工"等,注意联系他本人的诗文创作来思考)、梅尧臣、王安石(注意从他的政治家身份来思考)、苏轼、苏洵、黄庭坚("点铁成金"、"夺胎换骨"等)、吕本中("活法"、"悟入"等)、陆游("工夫在诗外"等)、朱熹、严羽《沧浪诗话》("妙悟"、"熟参"等)、李清照(词"别是一家"论)、元好问《论诗三十首》、方回"一祖三宗"说、钟嗣成《录鬼簿》(序)


第五编(明代)


李东阳、前后七子(特别注意李梦阳、何景明及他们之间的论争)、唐宋派、公安派("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"等)、竟陵派("真诗"、"深幽孤峭"等)、吴江派与临川派的论争、汤显祖("至情"论等)王骥德《曲律》、李贽("童心"说、对《水浒》的评价)、有关《金瓶梅》的批评、冯梦龙("情始于男女"说)


第六编(清代前中期)


王夫之、桐城三祖(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)、章学诚《文史通义》、阳湖派、王士祯、叶燮《原诗》、沈德潜("格调"说)、宋诗派、袁枚("神韵"说)、袁沈之争、翁方纲("肌理"说)、陈维崧及阳羡派、朱彝尊及浙西派、张惠言及常州词派、金人瑞(对《西厢记》、《水浒》的评价及小说结构论、创作论等)、李渔《闲情偶寄》、曹雪芹、脂砚斋、闲斋老人《儒林外史》(序)


第七编(近代)


龚自珍、曾国藩、梁启超(小说界革命、诗界革命等)、黄遵宪("我手写吾口"等)、裘廷梁的白话文体论、王鹏运("重、拙、大")、王国维(《人间词话》、《<红楼梦>评论》)



批评史上文学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有:创作的虚实(艺术加工与写实)问题、创新与复古(学习前人的方法)的问题、文与道的关系、质朴与文采的问题、形式与内容的问题、音律与文辞的问题、文学作品中对男女爱情的提倡与贬斥的问题、文学的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(道德教化)的问题、言有物和言有序的含义、"气"的概念、"道"的含义、言与意的关系、作品与人品的关系等。



鸡汤就不给大家灌了,好好读书比什么都强。下次给大家说说中山大学2006至2017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真题的做题方法。切记,不要用应试的态度对待文学,它是一门学问,不是一种工具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责任编辑:


Copyright © 靠谱的考研 - 靠谱的专业课考研机构! 版权所有 网站地图|京ICP备18012533号-145